政府信息公开
关于富锦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保障预案的政策解读
为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提升救灾救助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灾害处置保障能力,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维护受灾地区社会稳定,黑龙江省制订了《黑龙江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保障预案》,佳木斯市制定了《佳木斯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保障预案》。佳木斯富锦市应急管理局及时组织修订了《富锦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保障预案》(以下简称《预案》)。现将有关政策解读如下:
一、起草背景
2024年9月12日,黑龙江省印发了《黑龙江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保障预案》根据《应急预案》,省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分为一、二、三、四级,一级响应级别最高;自然灾害事件发生后,事发地政府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工作,并及时按照规定报告事态发展情况。省预案、佳木斯市预案印发后,结合我市当前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和新任务,亟需制订《预案》进行修订,以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需要。
二、主要法规、政策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
三、研判过程
《富锦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保障预案》是全市开展自然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的重要保障,9月12日黑龙江省发布了《黑龙江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保障预案》,富锦市减灾委员会高度重视《预案》编制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黑龙江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实施办法》、《佳木斯市人民政府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富锦市人民政府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有关要求,富锦市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认真开展《预案》编制工作,为保证《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富锦市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对《预案》进行了研判和评审,向预案涉及到的减灾委成员单位征求了意见。经富锦市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对《预案》的合法性进行了审查,最后提交富锦市减灾委员会主任、市长审核通过。
四、《预案》主要内容
一是明确了组织体系及职责,对领导机构、市减灾委员会成员单位以及各相关单位的职责作出了规定。
二是明确了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级别,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一级响应级别最高。
三是明确了应急处置程序,《预案》对自然灾害的市级灾害救助事件分级、启动程序、响应措施、指挥和协调、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新闻报道、应急处置暂时停止与终止、后期处置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说明。
四是明确了保障措施,《预案》适用于我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自然灾害的市级灾害救助事件,具体包括:
市级财政、应急管理等部门按照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以地方为主的原则,安排市级救灾资金,加大救助资金投入力度。
市政府设立救灾物资储备库(点),制定救灾物资保障规划。储备能够满足本行政区域启动二级响应需求的救灾物资,并留有安全冗余,每年及时补充更新。建立健全救灾物资紧急调拨和运输制度。
市工信局增强通信网络容灾抗毁韧性,加强基层应急通信装备预置,提升受灾地区应急通信抢通、保通、畅通能力。指导地方建设、管理应急通信网络。健全灾情共享机制,强化数据及时共享,加强灾害救助工作信息化建设。
市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有关成员单位协调为基层配备灾害救助必需的设备和装备。市委和市政府提升基层自救互救能力,统筹推进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灾情发生后,市政府视情及时启用开放各类应急避难场所,科学设置受灾群众安置点。
加强自然灾害各类专业救灾队伍建设、灾害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灾害救助能力。市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组织专家重点开展灾情会商、赴受灾地区现场评估及灾害管理的业务咨询工作。落实灾害信息员培训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市、镇(街道)、村(社区)的灾害信息员队伍。
建立健全灾害救助协同联动机制,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科学组织、有效引导,充分发挥乡镇党委和政府、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在灾害救助中的作用。
借助国家建立健全对地监测系统平台,建立“天地空”一体化的灾害监测预警、分析评估和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开展空间技术减灾应用示范和培训工作。组织专家落实国家相关技术和管理标准完善全市自然灾害风险和防治区划图。
进一步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科普宣教工作,组织开展全市性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活动。鼓励和引导基层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完善减灾基础设施,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五是明确了预案培训演练、更新修订工作。